这里所说寂然之体的寂,同王阳明所说同归于寂的寂,其意义是相同的。

复归于婴儿,就是克服异化,回到人的本真状态。只有这样理解老子关于道的境界,也才能理解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。

奋勇直追抓整治

老子的真正用意是借婴儿比喻,说明心灵境界之本真状态。什么是自然?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有一个说法:从存在论的范畴的意义来了解,自然就是可能的世界之内的存在者的存在之极限状况。这样的体认,当然不是明察、辩识事物的相互差别,不是概念分析,而是整体把握,浑然一体,有利于浑沌状态,所以它不是智者之知,而是超越于智识之上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[18]。只有致虚而守静,才能观复,才能见道。损是一种修养功夫,也是一种为,即主体行为,并不是完全的自发状态或无所事事。

老子本人也说得很明白:我愚人之心也哉。中国美学中的自然美,就是从老子和庄子哲学中发展而来的,实际上是一种意境美或境界美,它不是着眼于自然界的设计之精巧,而是着眼于它的生命意义,即道的无限性、整体性、和谐性。可以说,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倾向、不同特质的心灵哲学。

只有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批评说,西方传统哲学强调主客对立,离开人而谈存在,把事物看成是在我面前的存在者、呈现于面前的存在者,结果恰恰遗忘了人自身。但是中国自始就没有这样的区分。这种观,与其说是认识,不如说是欣赏和体验。当然,这样的区分也是相对的,并不是绝对的。

有趣的是,王国维有很深的哲学造诣,特别是西方哲学的造诣,但是当他决定研究哲学时,却遇到极大困惑,于是说出求真与求好不能相兼的话。中国哲学则认为,唯有性情是最重要的,也是人人所具有的。

奋勇直追抓整治

西方宗教哲学也是如此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西心灵哲学 。前者以追求知识为目的,以后发展为知识即力量、工具理性和技术中心观念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本体境界就是功夫境界。

这样,在认识世界、创造财富的同时,也会有很高的人生理想,而不至于情感冷漠,变成理性的工具。即便是朱熹、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,与西方哲学家相比较,是有很大区别的。不管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,还是无限的,它总是充满了信心。最近有人提出场论哲学,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场论而非实体论[5],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。

禅宗所谓成佛,就是实现永恒境界。实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,它以对象认识、概念分析为特征。

奋勇直追抓整治

正如牟宗三所说,在康德那里,自由意志如何可能的问题,还只是一个公设或设准,并没有得到解决。但他运用了主观、客观、主客统一等西方哲学常用的概念,特别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概念。

[11]《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》,第210页。中国哲学对心灵也进行过一些分析,但基本上是整体性的,所谓分析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进行平列的、横向的分析,而是上下的、纵向的。天道流行,物与无妄,心无内外,性无内外,这才是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本精神。天功人其代之,天(本体)的功能,需要人来代替完成,这不只是指事功,主要是指境界,这也就是中国的内圣之学。西方有所谓思辩理性、纯粹理性、认知理性等说法,后来又有所谓工具理性。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,也是一种承诺,但它不是实体,而是本源性存在,或潜在性存在,是一种创造与发展的可能性,其实现则靠作用、功能。

境界从来是心灵境界,没有所谓客观境界。其实,儒家的孔子和孟子,道家的老子和庄子,都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肯定了这一点。

我们应当吸收其积极成果。它强调非对象性、内在性、特殊性、应然性或实践上的目的性。

这不仅充满了价值意味,而且归根到底是思其在我者(孟子语)。这里涉及哲学与诗学(包括词学)的关系问题。

无论儒家、道家还是佛家,都很重视心灵体验即情感体验。[3]《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》,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,第145页。为了加速这一过程,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胸,展开积极的对话,促进互相理解。这样一来,中国哲学的特色反而没有显出来,也就是说,实体论与境界论的区别没有显出来。

[13] 五、中西融合之可能 中西心灵哲学各有特点,各有其贡献。理性和性理是不同的,它们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灵哲学。

朱熹、王阳明那样的哲学家,也不是诗人。其实在中国哲学中求真与求好是统一的。

[7] 关于冯友兰的境界说,详见本书第十八章。这是一个过程,其存在方式就是境界。

西方哲学虽然对心灵有各种分析,但它最重视知性或理性的作用和意义。[9]《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》,第211页。为了真正理解,我认为最要紧的不是求同存异,而是不求其同,但求其异。由于中国哲学讲认知,多与情感体验相联系,因此,在中国终于没有发展出纯粹理性、纯粹认识一类学说,更没有西方那样的各种各样的认知结构学说以及方法论,但是它有丰富的直觉体验学说以及各种陶冶性情、身心修养的实践方法。

他虽然也讲到道德情感问题,但最后仍然靠直觉实现所谓形而上的超越,却没有说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。它和心灵的知性或智性联系在一起,因此向形式化、逻辑化、分析化、智能化方面发展,统而言之曰智性或心智。

中国哲学主张人为天地立心,因为天地本无心,人心就是天地的心,天地之心由人心而确立。在中国哲学中,有哪一位哲学家不讲志与情?至于孔子将艺与道虽然分开来讲,但并没有说,艺仅是艺术、诗学一类的事,而道才是哲学一类的事。

儒家从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境界,道家从自然情感体验审美境界,佛教禅宗则从宗教情感体验宗教境界。但我想不管轴心时代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,哲学的发展总要经过多元化的时代,目前正是这样的时代,同时它也会殊途而同归、百虑而一致,即真正实现哲学的融合。